top of page

《土壤的救贖》簡單重點整理

土壤中微生物藉由吸附細沙、植物組織等製造出團塊結構,增加土壤間的空隙,促進空氣及水的流通,一方面使自己不窒息而死,另一方面則使土壤有能力吸水、貯水、防洪甚至淨化水質,並在乾旱時期提供作物水分。
群居動物在草原上移動、吃草的同時,會將植物踩進土地表面使土壤不受侵蝕,並以腳蹄翻攪土壤,讓種子及水份進到土壤中。如此一來,放牧過後的土地便不會因劣化而無法復原,而是在動物整群移至其他地方後重新恢復地力。
有機農透過糞肥、堆肥等恢復土壤的養分,慣行農業則澆淋農藥、化肥補充營養,但土壤一開始之所以缺乏養分,是因為農地經鍋翻攪及清理,原有結構被破壞、微生物群消失,自然系統便無法發揮功能。所以有機農業雖標榜天然、生物性的肥料,但前面應先思考土地為何會缺乏養分?是不是因為從最初對待土壤的方式就錯了?
仿造雨林樹冠結構的種植方式,在垂直面上盡可能地利用空間,並種植不同葉形的植物,以最大的效率吸收陽光轉換成能量;土壤底下,以淺根植物搭配深根植物,利用生物本身解決土壤壓實的問題;尋找農業害蟲的掠食者,而不以殺蟲劑將所有昆蟲殺光。讓農場上有多種產業,便能以同樣面積獲得更大收益,並維持土壤健康。
造林儲碳的矛盾之處在於,農地變成森林使作物無法種植,但全球面臨的問題不只是氣候變遷,還有越來越大的糧食需求,造林會導致顧此失彼的兩難情況。
碳農業:獎勵碳儲藏活動,包括土壤碳的培養。 碳匯:碳權作為商品 市場運作方式:想投資土壤再生,或要抵消自己碳足跡的買主,會向碳農購買他們固定到土裡的碳額度。 考量因素:儲碳量需可計算、成為碳農之前不行是已採取覆蓋作物或免耕的農民、不能同時進行其他會造成碳釋放的活動、碳的儲藏期須有意義。
要改善供水,不是只能興建水庫或自來水廠,而是應從源頭幫助上游農民改變土地管理方式,減少地表逕流,改善集水區環境,讓水經過自然系統的作用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
有機農法之之所以無法推行,原因不在於其產量不夠餵飽九十億人,而是慣行農業牽連著眾多農民的投資、農商企業的利潤及許許多多的既得利益者,其農業體系已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其他替代農法都無容身之地。
哈佛用有機的方式管理校園土壤,包括設置土壤試驗區、減少化肥使用、將學校餐廳廚餘做成堆肥等。這使校園內原本被上千人壓實的土壤變得結構健全、充滿微生物,也減少灌溉水的使用及廢棄資材處理的成本。
群落保育:一切都屬於於群落,人類、動物、植物、土壤、空氣、水,以地景的尺度實踐保育,因為健康的環境是沒有邊界存在的。
牧人和環保人士如何和好?以放牧來保育土地的農法促成雙方的合作,環保人士將保育款撥給優秀的牧人,並推動國家立法保育土地及支持牧牛產業。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