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MG_5968_edited.jpg

你知道垃圾山中有大量廚餘的存在嗎?

談到垃圾減量,

減塑不是唯一的路徑!

​關於我們

台大根與芽社,相信一個更好的世界來自一個個更好的選擇,培養學生行動時能夠一併顧及地球上的生命。
改變從個人開始,選擇從群體考量,藉由找出周遭根源的問題,並實際執行解決方案

NTU Roots & Shoots believes that a better world comes from better choices .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nsider the wellbeing of all life on earth in every action.

計畫緣起

從看到人行道旁一包包用塑膠袋包起的落葉,開始思考物質與能量循環如何在今日都市出了嚴重差錯。落葉歸根道理也應套用到廢棄物處理方法,那麼如何將臺大校園內的廚餘轉化為校園的養分?


From seeing bundles of fallen leaves wrapped in plastic bags on the sidewalk, we began to consider how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cycles have gone awry in today's urban environments. The principle of leaves returning to the roots should also apply to waste disposal methods. So, how can we transform the kitchen waste on the NTU into nutrients for the campus?

我們關注什麼?

暖化現況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IPCC於2022年2月公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將在近20年內升溫至攝氏1.5度(即所謂的「臨界點」),多種氣候危害將升級,如極端氣候災難、熱浪、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皆無法倖免。
COP26呼籲各締約方應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方可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以因應全球氣候緊急之高風險衝擊。」

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目前全球已升溫1.4度。

暖化現況清楚表明著,氣候變遷不是下個世代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都須承受的現實。坐等政府與企業緩步改革不應是面對氣候危機唯一能做的事,「上而下」加上「下而上」的雙向積極改變才能真正避免生態進入下一階段的崩潰與失控。

有機廢棄物的問題

全世界有機廢棄物(以糧食浪費為主)占垃圾總量30%~40%,其從生產到消滅共導致了全球人為碳排的10%左右。除了糧食供應鏈本身,廢棄糧食的焚化與掩埋也是造成此碳排的原因之一。在台灣,80%以上有機廢棄物(廚餘)被焚燒或掩埋,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同時毒害土地。其中,掩埋場是全球第三大甲烷來源,其溫室效應遠高於二氧化碳。許多人以為,台灣的廚餘都拿去餵豬了,但實際上近年廚餘養豬已因非洲豬瘟大大式微,大規模堆肥廠不僅量能有限,更容易造成額外的環境及社會成本。

台灣廚餘回收困境可參考窩窩系列報導:https://wuo-wuo.com/topics/enviromental/99-kitchen-waste-recycling/955-2019-04-13-08-44-05

有機廢棄物的潛力

被動減碳

現行體制下,過度生產造成的廢棄物大多都被短視、暴力的方式處理掉。也就是說,一份商品或食物在成為廢棄物前後,兩度地釋放出巨大碳排。

據統計,100公斤有機廢棄物拿去焚燒約產生10公斤的二氧化碳。IPCC推估,若採焚化所產生溫室氣體為100%,則廚餘飼育豬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為 56%,堆肥處理則會排出 34%之溫室氣體。

因此,若將100公斤廚餘拿去堆肥,比起丟進垃圾車,能減少6.6公斤溫室氣體排放。GAIA也統計,堆肥平均而言可減少78%的掩埋場甲烷排放。

在地生產

利用在地堆肥種植作物,有以下好處:

# 降低碳足跡

# 安全的食物

# 美化環境。

健康土壤

腐殖質對土壤結構及生態有極大的助益,除了使土質疏鬆,增加孔隙,還能增加土壤吸附養分的能力。因此,健康的土壤不僅能固碳,還能保水、促進植物生長,有助於對抗土地退化。

主動固碳

20231016_092518824_iOS_edited.jpg

法國在2015的COP21 巴黎氣候峰會上,提出「千分之四倡議」,認為只要每年提高土壤碳素含量達4‰ (0.4%),就可以完全抵銷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

腐殖質是土壤特異有機質,也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有機質總量的50%-65%。腐殖質很大一部份是由難以分解的含碳分子組成,當腐植質能被妥善儲存於土中,就代表大量的碳能被留在土地而不會逸散至大氣。

而堆肥即是一種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腐殖質的過程。當土壤中的腐植增加,就代表著碳匯的增加。隨之出現的生氣蓬勃的植物又近一步帶來吸碳效果。

氣候變遷調適

富含腐殖質的土壤可以儲存相當於其重量 80-90% 的水分,從而增加土壤抵抗乾旱的能力。因此堆肥能提升災害時的社區韌性(如:緊急糧食供應、緩解乾旱威脅)。

建立社會網絡

社區型堆肥能促進人際交流、知識傳遞以及互助互惠的精神。

土壤的重要性

「為了把這些東西清掉而做成堆肥是一回事,產生可以供給土壤養分循環的東西,又是另一回事」

– 《土壤的救贖》

「國家若毀滅它所擁有的土壤就等於毀滅自己。」

– 美國總統羅斯福,1935

1-13-768x719_1704354901-1 (1).webp

健康土壤是健康糧食生產的基礎,也是各類飼料、燃料、醫藥作物的管理、培養基礎,且支持了地球約25%的生物多樣性。土壤也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匯,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占人類排放總量的25%。
然而,自19世紀以來,估計有三分之二的土壤和植被碳儲量已經因土壤退化而喪失。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土壤中富含碳的有機質對人類營養及植物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保留了水分、氮和磷。同時,這也代表著巨大的碳儲存潛力:世界土壤中的碳量是大氣的2到3倍。如果30到40公分深的表層土壤碳儲存量每年增加0.4%(或4‰),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年增加量將顯著減少。」

從生態原則看堆肥

處理有機廢棄物的方式百百種,為何選擇堆肥?

除了焚燒和掩埋,今天台灣有機廢棄物處理方式也包含了養豬、堆肥及沼氣發電等。

從生態的角度觀之,有機物結束生命週期後,會在大自然中被微生物分解,再轉化為構成新有機物的元素,然後再次結束生命週期……,無限循環。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沒有所謂的「廢棄物」,因為分解往往意味著元素的重組與再生,死去的物質不會成為毒素累積在環境中,而是成為其他物質的養分或新物質本身。這個循環並非人類刻意營造出來的,而是大自然最基本的運行原則。

而堆肥就是以人為的方式加速這個循環,以供給農業和更有效率的廢棄物處理。因此,堆肥的優點不僅在於讓有機物快速再生,更確保現在與未來環境的健康與平衡。

然而,在焚燒與掩埋系統中,沒有利用價值的有機物成為了「廢棄物」,需要儘速消失,不允許生物、環境有作用的時間和空間,系統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有毒物質便進一步破壞現有的生態循環,持續加劇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全球暖化。

那麼廚餘用來養豬有什麼問題?由於非洲豬瘟,近年台灣養豬廚餘受到大幅限縮及管制。更根本的原因是,熟廚餘以外的有機廢棄物(生廚餘須經特別申請),不適用於養豬。儘管極大化養豬廚餘回收量,仍有其他有機廢棄物和部分消化不完的廚餘需要處理。至於提升豬隻飼養量來去化廚餘,更是一個本末倒置的作法。

為什麼要「社區小規模」?
推動大型堆肥廠不好嗎?

01

處理成本

社區小規模堆肥需要的資源較少,且更加靈活,較容易調整和應對社區的需要。大規模運作則需要龐大的資源來應付政府、環境衛生法令、資金、人力等等。舉例來說,都會區難以找到合適的空間做大型堆肥場,只能透過長程運輸送至中南部處理,但這等於把堆肥場的外部成本轉嫁給鄉村居民承擔。

02

執行效率

小規模的運作通常對隨機狀況有更佳的反應能力,也比大規模的花費更少時間在多方溝通,因此執行上會更有效率。

03

民眾參與度

小規模治理能縮小執行方與居民的距離。當居民與管理者共同規劃堆肥模式、隨時向管理單位反應執行現場的問題,將使公民參與變得更容易。大規模治理則礙於層級和空間的距離,難以實現實質的公民參與。

04

應變的彈性

小規模的設施與制度能根據社區需求快速地調整和修改,例如堆肥位置更動、人力調動等。大規模則因牽涉到更多利害關係與硬體限制而缺乏調整的彈性。

05

生態的原則

資源只有在分配不均造成過量時才會成為廢棄物,一地的資源理應在同一地被循環利用,才符合生態原則。小規模堆肥讓在地的資源能回饋地方,而不會造成資源只出不進的情形。

06

風險管理

大規模堆肥往往意味著更大的衛生風險,處理不當容易產生惡臭、滋生病菌及污水,對環境造成二度傷害。但無臭無味的堆肥方式是確實存在的,當堆肥系統分散在社區中,安全的堆肥輕易就能達成,因為人們有動機積極維護堆肥區的衛生,同時小規模的特點也讓管理變的簡單無壓力。

bottom of page